一、老板要的不是问题清单,而是治病良方
和很多单位内审团队打交道发现惊人的一致,时至今日,不少的内审部门像极了检测器、探伤仪,拿着放大镜满公司找毛病,年终总结中总习惯于写上发现问题XX个,仿佛问题越多越体现价值。但老板们真的需要一本厚厚的体检报告吗?
对于内部审计的价值而言,真相一直都是,老板要的不是你发现了多少病,而是你能治多少病,以及治好了多少病。
企业是一辆高速行驶的赛车,老板就好比是车手,内审部门永远不要把自己当做坐在副驾驶上念仪表盘报警清单的人,而要做拿着工具箱随时修理故障、优化性能的维修团队。要知道,问题本身不是目标,解决问题带来的速度提升、油耗降低(效率与成本优化)才是关键。
二、老板眼中的价值到底长什么样?
但凡创业,老板们比谁都清楚“富贵险中求”,从过去接触的各界老板们来看,他们几乎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赌性,他们深谙,做企业会遇到各种问题、风险,他们焦虑的从来不是有没有问题,而是:
1.钱有没有漏?
对于内审而言,能否堵住采购黑洞、揪出虚报费用的蛀虫,让每一分钱都扎扎实实落在账上、用在实处。
2.车会不会翻(路途上的沟沟坎坎很正常)?
对于内审而言,则要关注,流程是否顺滑?合同有没有埋雷?供应链会不会突然断供?内审要预判风险,而不是等问题出现、撞车后分析原因。
3.能不能再快10码?
对于内审而言,协助优化仓储物流、砍掉冗余审批、用数字化工具替代人工……内审不要致力于做刹车片。涡轮增压器,是老板们更乐意看到的效果。我常和小伙伴们提到,要知道,三道防线理论,都已经改为“三线”理论了,将终极目标聚焦与“防”,不是内审价值实现的好途径。
其实,换位思考,老板的逻辑很简单,内审的价值=问题修复后省的钱+问题查处追回的损失+流程优化后赚的钱-问题造成的损失。
三、内审的致命误区,把问题数量当KPI
要知道,当内审部门沉迷于问题数量排行榜,后果往往适得其反(内行人很清楚,现实中,内审对于操作哪个考核期间,分配发现多少问题,如何把问题一分为二,一分为多,太简单了!)简单分析:
1.在业务部门看来,内审就是来找麻烦的,好像问题越多,他们越有价值,岂不是我们越不靠谱,内审[各类审计方法案例报告模板关注公众号内审网可参阅学习,内审网注]越对我们心存感激?这逻辑咋让人迷糊了…
2.老板心想,问题报告年年有,今年问题还更多,我的企业越来越垃圾了?那养着这么多内审,有何用?
3.多数内审小伙伴也懵了,问题越来越大、无穷无尽,各方关系越来越僵,我们的价值何在。
四、如何让老板为你拍案叫绝?
要始终牢记,内审的终极使命,是成为问题解决、价值创造的催化剂!
要从挑毛病到开药方,发现问题时,带着解决方案敲门,而不是扔下一句“你自己看着办”。
要从事后诸葛亮到事前诸葛亮,用数据预测风险,用案例警示业务,让问题消失在发生前。
要从单打独斗到联盟作战,要习惯于拉着财务部、法务部、业务部一起开会,把问题变成全公司的攻坚目标。
要善于用钱说话,别说,发现采购流程漏洞,要说,通过优化供应商筛选机制,预计年降本XXX万。别写,某部门报销不规范,要写成,推行电子审批后,虚报费用减少XX%,节省审计人力X人。
要当改革推进器,推动跨部门协作,把销售部违规,变成销售、法务、财务联合制定的《客户信用分级制度》。用审计结果倒逼技术升级,比如用机器人替代人工核对,错漏率下降XX%。
要价值外化,让老板看得见价值,月度汇报别列问题,列已修复问题带来的收益,本月减少损失XX万,提升效率XX%。年终总结做价值地图,标出每个审计项目在战略地图上的位置(是降本、提效还是控风险)。
五、老板期待的内审价值终极进化
老板们,从不期待内审成为问题发现机器,他们真正渴望的是,一众能深入企业肌理、诊断病灶、开出药方,甚至亲手参与手术的得力的战略伙伴。
当内审从挑刺者,进化为价值创造者,老板才会拍着你肩膀说,内审不是我们的成本中心,内审是我的印钞机!小伙伴们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观点不代表内审网立场。部分图文源于网络,已标注作者信息,部分无法查明联系作者及首发来源,旨在促进行业交流共进,仅作互助学习之用,如不便分享,请联系删除。
● 转载内审网原创文章,亦请注明: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内审网(ID:neishenwang),并标识作者信息。审计报告 |案例 |方法-投稿:neishen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