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能随意挥舞的,都是鸡毛掸子,何来尚方宝剑…

2025-04-24 06:05:00    审总    105    原创

上周,一个审计小伙伴一肚子委屈的说到,她在审计项目启动前的沟通中,被某业务部门负责人硬怼"建议管好审计同事们,少拿鸡毛当令箭",她强忍眼泪,窝火的勉强完成了沟通。

后来了解得知,她们在沟通中,直接引用年初董事长关于合规的表态,并且直接宣读警告式的念了审计法、内部审计准则、内部审计制度相关条款,直接导致气氛剑拔弩张。

其实,这种情况,已记不清听到有多少回了,自己也亲身经历过。多少年过去了,这样的场景,依然在某些单位里重复上演,未来肯定还将继续上演,如此,若处理不好,某些审计部门慢慢也就成了最不受欢迎部门排行榜的钉子户。

内部审计这道本应守护企业健康的免疫系统,为何在实操中频频引发排异反应?


鸡毛令箭、尚方宝剑的论调不时的在办公室回荡,着实影响工作,影响前景。审计由于其职责所在容易被天然的排斥,其实能够理解。


我常安慰小伙伴们,关于大家对审计的真实态度,审计[各类审计方法案例报告模板搜索关注公众号内审网可参阅学习]永远无法左右表面风平浪静之下的暗流涌动。但是,我们永远有责任谨记,持续提高技能,毕竟打铁还需自生硬,持续淬炼情商,好沟通好关系会让我们事倍功半。


我们静下心来,换位思考,重新审视在识别风险、发现问题、推进整改的来来回回中,是否真的没包裹着让人反感的傲慢与偏见?


要知道,高高在上、格格不入的内审人员确实存在啊。当审计团队中的某些人把审计特殊的权限当做办公室政治筹码,当他们把专业监督异化为个人权威秀场,被人硬怼,其实就是必然!


一、审计权力迷途,怀抱尚方宝剑的歪心思

(一)代天巡视的钦差梦

一些审计人员总认为自己上能通天、下能潜海,能同时直面董事会、CEO、CFO,高高在上之感油然而生。如某审计主管发现采购部流程瑕疵,竟自定为重大风险,要求作为优先事项限时整改,并威胁采购部门若无法如期整改,将导致公司年度内控审计结论失效。这种宁错杀不放过、颠倒主次的偏执,实质是将审计权限异化为权力秀场。显然,他早已忘了,审计权限的本质是董事会与管理层的信任托管,并非个人特权。

(二)特权豁免的优越感


在多数单位,审计似乎是全靠自觉、缺少监督的,审计委员会大多由独董组成,日常工作并不会参与太多,其他主管领导,对审计似懂非懂,有的也心有忌惮。一些单位的审计,似乎常年飘在无人监管的特权地带,一旦缺少自律,难不出事。


多年前,某集团审计总监亲自带队在子公司现场审计近一个月,审计项目组住在子公司最高标准的内部宾馆,每餐享受食堂包间豪餐,与公司降本提效的要求逆流而动,在子公司员工心中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而更可悲的是,子公司在汇报季度经营数据时,内审导致的费用异常波动,成为了该审计总监卷铺盖走人的直接导火索。


(三)风险回避的习惯性


审计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掌握着主动权的,某些审计人员习惯性的拿问题清单邀功,把未发现问题视作理所当然。要知道,谁也不比谁笨,这样的场景多了,审计也就危险了。


某审计部以推动重视风险为由,在审计通知书中加入审计免责的类似表述,这种看似风险隔离的操作,实则是将审计监督责任转化为业务部门的自我担保,业务部门为规避未来可能的追责,更有动机隐瞒风险隐患,导致小问题积重难返。而一旦东窗事发,审计往往也很难撇清监督责任。如果审计不注重自我驱动的履职尽责,而热衷于转嫁风险和责任,就像给风险、问题盖上薄膜,暴风雨来临,谁也逃不过。


二、审计角色错位,谈何价值创造

(一)同舟共济者,还是旁观者、审判者


某审计部将年度审计报告包装成整风运动,对区域经理进行合规排名,引来一众批判和反感。要知道,当审计重点从风险预警转向人事评判,其专业价值,其实已经蜕变为权力游戏得筹码。优秀的审计,从来不会被视作悬在业务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应是照亮业务盲区的探照灯、避免触角的导航仪。


(二)工具异化,用显微镜、放大镜吹毛求疵


某审计项目组曾上演黑色幽默,发现的5个问题,其中多个是凭证粘贴不牢固、打印墨痕太重之类云云,还有某集团审计员用大量时间核查某药品包装盒的印刷色差,却对实验数据问题视若无睹。这种无力深入、本末倒置的选择,折射出审计工具异化的荒诞。要知道,当审计资源被消耗在无关痛痒的表皮问题,深层病灶势必会在肌理深处蔓延,当我们呈现此类审计态度与结果,除了收获表面上的感激,只剩相关被审计部门内心的鄙夷。


(三)关系终会裂变,护航者成为对立者


某公司审计经理曾在部门会议上,公开宣称,我们的职责就是找问题。这种对立思维和认知,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团队意识,进而影响语言和行为,最终导致业务部门将审计视为企业宪兵,甚至可能发展出专门的审计应对内部策略。导致陷入恶性循环,审计部越强调权威,业务部门越隐藏真实问题,爆发重大问题的可能性将更高。


三、审计权威的底层密码

(一)信任托盘的双向契约


审计权限的本质是董事会与管理层的信任托管。某单位审计部创新思路,在进驻子公司前,会先与对方共同签订《审计承诺书》,不是等方面要求对方服从审计,而是将重点放在双向奔赴,共同化解风险、探讨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帮助业务更好的发展。实践下来,这种同舟共济的心态和角色转换,瞬间化解了对抗心理。


(二)风险地图的坐标网格


成熟审计团队会建立审计权限清单,明确哪些是底线问题(如财务舞弊),哪些需要柔性处理(如创新业务试错)。某金融机构审计部针对普惠金融部的创新产品,联合研究采用"沙盘推演+动态监测",而非"一刀切"叫停,既防控风险又保护创新。要知到,权力边界不是牢笼,而是高效导航的定位。


(三)价值创造的共振频率


实务中,优秀审计大咖,都懂得将审计成果转化为业务语言,如,某制造业审计部发现仓储效率问题后,不是提交流程缺陷报告,而是与物流部共同开发出智能配载算法,使库存周转率显著提升。这种价值创造,实际是让审计从成本中心变身利润中心,记住,真正的审计权威,来自更高视野的与业务目标同频共振。


四、审计价值要涅槃重生

(一)认知革命,从查账官到业务伙伴


就像,某跨国药企审计部要求成员必须掌握研发、生产、销售全链条知识,适时地轮岗业务部门。当审计师能站在CEO视角分析供应链风险,站在财务总监立场优化现金流时,专业权威自然水到渠成。共同目标不是妥协,而是审计智慧的升级路径。


(二)方法进化,从事后诸葛亮到全时预警器


比如,某工程公司审计部运用大数据分析,在招标阶段即可预判分包商履约风险。这种预防性审计使问题消弭于萌芽,业务部门主动邀请审计参与项目论证,形成良性循环。价值创造不是口号,而是审计存在的终极理由。


(三)情商重塑,从审计通报到价值对话


大家可参考,某大厂审计部创造审计茶馆机制,每月随机邀请业务骨干喝茶聊天,在轻松氛围中收集风险线索。某能源企业审计总监更绝,他要求所有审计报告必须呈现(共情)业务痛点,并附带解决方案,让业务部门看到审计不仅是找问题,更是懂人心、给答案。这种情商转变,必然让审计关系从对立走向共生。


(四)终极觉醒,审计使命的价值回归

当审计真正觉醒,从按部就班、权力游戏迈入价值共创,其权威性将产生指数级的演进。成功的案例不少,某集团审计部联合采购部门通过优化采购管过程流程,年降本上亿元;某消费电子企业审计团队揭示研发冗余,推动产品创新明显提速,他们通过实实在在的价值创造,赢得了组织上上下下的真心敬重。


审计的尚方宝剑从不是董事会授予的特权,而是用专业与公正铸就的公信力。当我们放下钦差大臣的执念,以医者仁心诊断企业肌理,以匠人精神打磨风控体系,审计才能真正成为企业巨轮的稳定压舱石。


一点感悟:太轻易出鞘的,不会是真正的尚方宝剑!

从事审计这些年,站在任何一家规模企业发展的历程回望,那些被业务部门真心尊重的审计人,往往具备两种特质,既能像啄木鸟般精准啄出蛀洞,又像园丁般用心培育健康肌体。我的理解是,审计的权威从来不在于挥舞令箭的趾高气扬,而在于守护和创造价值的良苦用心。


尚方宝剑更大程度是象征性的权威,再高端的武器,亮相次数多了,必然失去了新鲜感,也就失去了应有威慑力。可谓,尚方宝剑,频频挥舞,也终将卷刃。真正的审计权威,存在于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智慧中,彰显于能发现问题、更愿意帮助解决问题的担当里。



●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观点不代表内审网立场。部分图文源于网络,已标注作者信息,部分无法查明联系作者及首发来源,旨在促进行业交流共进,仅作互助学习之用,如不便分享,请联系删除。

● 转载内审网原创文章,亦请注明: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内审网(ID:neishenwang),并标识作者信息。审计报告 |案例 |方法-投稿:neishenwang@163.com



最新培训
>>
热门好书
>>
热门网课
>>
新书热榜
>>
热门文章
>>
蝉知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