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审计98个常见违规行为问题清单

2025-04-21 06:05:00    审总    237    原创

近年,工程项目管理领域审计持续热门,上周总结分享的干货《 工程项目审计必查点》收到业界诸多共鸣,小伙伴们反响强烈。今天,进一步分享98个常见违规行为问题清单,供参考,同时也提示大家,工程审计各类实务方法可以在公众号内审网回复工程审计参阅学习。

一、立项环节

  1. "拍脑袋"、“一支笔”立项。未开展可行性研究或研究流于形式,对市场需求、成本收益测算严重失真,凭权力、靠感觉、按喜好立项,导致项目建成后长期闲置,造成财政资源浪费。

  2. 拆分规避审批。将总投资超审批权限的大项目拆分为多个小项目报批,刻意压低单项投资额度以逃避上级部门严格审查。

  3. 虚假立项套资金。编造虚假项目或虚报投资规模,通过伪造立项文件套取财政补贴、专项贷款,资金最终流向关联企业。

  4. 环境评估造假。环评报告抄袭其他项目文本,未真实开展现场监测,隐瞒项目对周边生态的负面影响,为后期环境污染埋下隐患。

  5. 重复建设。未统筹区域发展规划,同一区域内重复批准同类项目,导致公共设施过度集中,财政资金重复投入。

  6. 立项文件倒签。项目已实质性开工后补办立项手续,审批文件日期早于实际动工时间,规避未批先建的法律责任。

  7. 利益输送立项。立项审批人员收受企业贿赂,违规批准不符合产业政策、环保要求的"两高一剩"项目。

  8. 风险预判缺失。未识别政策调整、原材料价格波动等风险,导致项目中途因政策变化或成本激增被迫停工。

  9. 公众意见造假。听证会参会人员冒名顶替,未真实收集群众对项目选址、环境影响等关键问题[各类审计方法案例报告模板搜索关注公众号内审网可查阅学习]的意见。

  10. 立项与规划脱节。项目选址与国土空间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冲突,导致后期无法办理用地手续或需大规模调整规划。

二、设计环节

  1. 设计深度不足。施工图设计粗糙,关键节点大样图缺失,导致施工中频繁出现设计变更,造成造价失控和工期延误。

  2. 设计保守浪费。过度追求安全系数,采用不必要的高标准材料或复杂技术,如山区普通公路采用隧道方案增加成本。

  3. 设计单位内定。通过陪标方式指定关联设计单位,设计费远高于市场价,设计方案未进行多方案比选优化.建议掌握: DeepSeek赋能工程审计实务

  4. 设计变更黑洞。边设计边施工,变更签证未履行先审批后实施程序,部分变更内容与实际工程量严重不符。

  5. 设计抄袭雷同。多个项目设计图纸高度相似,未结合具体地质条件、使用需求进行优化调整,存在一张图纸打天下现象。

  6. 新材料强制推广。与设计单位合作指定高价新型材料,获取厂家回扣,实际材料性能与常规材料无异。

  7. 设计监理缺位。未聘请专业设计监理单位对图纸进行审查,导致结构安全隐患、功能缺陷等问题未被及时发现。

  8. BIM技术造假。三维模型仅用于汇报演示,与施工图设计脱节,未利用BIM技术即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进行检测、工程量核算。

  9. 设计工期压缩。要求设计单位在不合理工期内完成复杂工程图纸,导致设计质量粗糙,后期返工频繁。

三、招投标环节

  1. 量身定制招标。设置特定品牌、专利技术或本地化业绩要求,如要求供应商必须获得某地区"AAA级信用认证",排斥外地企业。

  2. 打造围标联盟。多家投标单位约定轮流坐庄中标,投标文件异常一致,甚至使用同一台打印机编制标书。

  3. 陪标专业户。长期存在特定公司多次参与投标但从未中标,专门负责陪跑凑数,收取好处费。

  4. 评标专家被收买。专家在评标前接受投标人宴请、礼品,打分时倾向性明显。

  5. 阴阳合同。中标后签订与原合同实质性内容(如价款、工期)相悖的补充协议,规避招投标监管。

  6. 违规转包。中标单位将工程整体转包给无资质队伍,仅收取1%-3%管理费,实际施工由包工头组织。

  7. 保证金猫腻。以投标保证金名义提前收取好处费,约定如未中标则退还,实际为变相行贿。

  8. 招标代理勾结。代理机构泄露标底、评标专家名单等机密信息,与投标人串通操纵中标结果。

  9. 低价中标陷阱。故意压低报价中标,后期通过设计变更、材料调差等方式要求追加投资。

  10. 电子招标漏洞。篡改后台数据,如修改投标文件上传时间、专家抽取范围,操控评标结果。

  11. 评委专业不符。抽取的评标专家专业与项目类型不匹配,如市政工程抽取建筑专家,影响评标质量。

四、施工环节

  1. 偷工减料。使用瘦身钢筋、低标号混凝土,隐蔽工程部位减少钢筋间距,导致结构承载力不足。

  2. 挂靠施工。实际施工队伍无资质,借用有资质企业名义投标,管理人员与投标文件承诺不符。

  3. 监理形同虚设。监理人员与施工方串通,伪造验收记录,对关键工序未进行旁站监理。

  4. 材料狸猫换太子。进场材料与合同品牌不符,如用XX电缆冒充ZZ电缆,检测样本作假. 建议掌握: DeepSeek赋能工程审计实务

  5. 农民工工资造假。编造工资表套取工程款,实际未发放至农民工手中,涉嫌挪用专项资金。

  6. 夜间施工费虚增。无实际夜间作业却计取相关费用,或虚报夜间施工时长、机械台班数量。

  7. 工程签证造假。虚构土方外运、机械台班等签证单,签证内容描述模糊,无影像资料佐证。

  8. 质量验收走过场。未进行闭水试验、荷载测试等关键检测,仅凭外观验收即签署合格文件。

  9. 安全文明费挪用。安全措施费未专款专用,现场临边防护缺失、安全帽过期,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10. 赶工期牺牲质量。为赶进度省略必要养护工序,如混凝土浇筑后未达养护期即拆模,导致结构裂缝。

  11. 工程资料造假。施工日志、监理日志后期集中补编,内容雷同,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

  12. 环保措施缺位。扬尘控制不达标被环保部门处罚,废水直排导致周边农田污染。

  13. 文物破坏隐瞒。施工过程中发现文物未立即报告,私自处理导致文物损毁。

  14. 临时设施超标。项目部建设豪华办公区,配置红木家具、高档空调,远超临时设施标准。

  15. 工程保险造假。虚构保险单据,骗取保险费补贴,实际未投保或保额不足。

五、竣工环节

  1. 虚假验收。项目未完工或存在严重质量缺陷,通过贿赂验收人员取得合格证明,交付使用后引发质量问题投诉,需返工整改。

  2. 决算高估冒算。重复计算工程量,高套定额标准,如将普通砖墙套用艺术造型墙定额,或通过虚增材料价格虚增工程造价。

  3. 资产移交缩水。移交清单与实物不符,部分设备被施工方截留,导致固定资产账实不符,形成账外资产。

  4. 质保金失效。质保期内未扣留质保金,或质保金比例不足,后期维修责任落空导致财政重复支出,增加运维负担。

  5. 竣工图造假。图纸与实际情况不符,隐瞒设计变更内容,为后期运维埋下隐患,导致维修时找不到准确管线位置。

  6. 档案资料缺失。施工日志、变更签证等重要资料丢失,导致决算审计无依据,工程历史信息断层,影响责任追溯。

  7. 决算审计滞后。项目已使用多年仍未完成决算审计,导致资产无法入账,财务数据失真,影响单位资产负值表准确性。

  8. 结余资金挪用。项目结余款项未上缴财政,转入其他账户用于违规开支,逃避预算管理,形成账外账。

  9. 固定资产闲置。设备采购后长期未安装使用,因技术过时或需求变化成为摆设,造成资金浪费,需计提减值损失。

  10. 竣工验收超期。因资料不全、质量争议或利益纠纷导致验收拖延,影响资产入账和后续运维,增加管理成本。

六、运维环节

  1. 维护计划空转。制定详细年度维护计划但从未执行,设备带病运行,故障频发增加后期维修成本,缩短设备使用寿命。

  2. 能耗数据造假。虚报节能减排数据,如篡改电表读数,骗取政府节能补贴,损害政策执行公信力。

  3. 运维外包谋私。指定关联企业承接运维业务,费用远高于市场价,服务质量却低于标准,形成利益输送链条。

  4. 设备过度维修。与供应商勾结,频繁更换无需维修的部件,套取维修资金,增加不必要开支。

  5. 应急预案失效。预案未定期演练或内容过时,突发事故时救援混乱,扩大损失,危及人员安全。

  6. 运维记录造假。编造巡检记录、维修记录应对检查,实际未开展相关工作,埋下安全隐患。

  7. 资产处置流失。报废设备未公开招标,低价处理给特定回收商,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损害国家利益。

  8. 运维人员吃空饷。人员配置不足,虚报运维人员数量套取工资,实际由少数人员兼职,降低服务质量。

七、工程财务管理

  1. 在建工程转固滞后。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项目未及时转入固定资产,导致资产账实不符,虚增在建工程价值,影响折旧计提。

  2. 财报披露失真。财务报表中工程成本、进度、资金来源等信息披露不准确,误导投资者和监管部门,可能引发审计风险。

  3. 成本核算乱账。多个项目成本混合核算,未按单项工程归集成本,导致成本分摊混乱,无法准确反映各项目盈亏。

  4. 资金支付失控。未建立分级支付审核机制,大额工程款支付未核对发票、合同、进度单等凭证,导致超付或错付。

  5. 预算超支无预警。未设置动态成本监控体系,对成本超支缺乏预警机制,待发现时已严重超出投资计划。

  6. 质保金管理漏洞。质保金退还流程不规范,未与工程验收结果挂钩,存在未经验收即退还质保金的风险。

  7. 财务业务对账脱节。财务部门与工程部门对账不及时,导致预付账款、应付账款等科目余额失真。

  8. 税务处理违规。未正确区分工程服务与销售货物税率,错误抵扣进项税,存在税务稽查风险。

  9. 决算审计拖延症。项目竣工后长期未启动决算审计,导致资产无法入账,财务账目长期挂账。

  10. 资产折旧政策误用。固定资产折旧方法选择不当,如加速折旧未获批,或折旧年限与资产实际使用寿命不符。

  11. 合同付款条款模糊。施工合同中付款节点、比例约定不清晰,导致付款争议,影响工程进度。

  12. 财务档案遗失风险。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工程财务档案保管不善,存在遗失、损毁风险。

  13. 专项资金挪用。将工程专项资金用于日常经费开支,改变资金用途,违反专款专用原则。

  14. 往来款清理不力。长期挂账的应收/应付款项未及时清理,形成呆账坏账,影响资产质量。

  15. 财务系统权限失控。ERP系统中工程成本核算模块权限设置不当,存在数据篡改风险。

  16. 发票管理混乱。未建立发票台账,存在假发票、发票遗失、发票信息与合同不符等问题。

  17. 成本核算口径不一。不同项目成本核算口径不一致,如甲项目含设备采购费,乙项目不含,导致成本不可比。

  18. 现金流预测失灵。未建立工程现金流预测模型,导致资金短缺或闲置,增加融资成本。

  19. 质保金比例违规。未按国家规定或合同约定比例扣留质保金,比例过高增加承包方负担,比例不足失去约束效力。

  20. 财务决算不完整。决算审计时未包含全部成本科目,遗漏待摊投资、设备调试费等,导致资产入账价值不完整。

八、其他方面

  1. 关联交易输送利益。通过关联企业高价供应材料、分包工程,谋取不正当利益,损害公共利益,形成利益输送。

  2. 商业贿赂。收受供应商购物卡、礼品,为其谋取中标优势,破坏公平竞争,形成利益输送链条。

  3. 涉黑涉恶。强揽工程、恶意阻工,背后存在保护伞,扰乱市场秩序,影响社会稳定。

  4. 舆论危机。工程质量问题引发媒体曝光,影响公信力,导致公众信任危机,损害形象。

  5. 历史遗留问题。因前任领导决策失误,导致项目烂尾或纠纷,后续处理难度大,造成持续困扰。

  6. 信息化系统缺失。未建立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数据孤岛严重,影响决策效率,增加管理成本。

  7. 档案遗失损毁。工程档案保管不善,关键文件丢失,导致法律纠纷无据可查,影响责任认定。

  8. 公众投诉未处理。对群众举报的质量、安全问题敷衍应对,导致矛盾激化,引发群体性事件。

  9. 应急预案失效。突发事故应急预案未更新,救援物资不足,影响应急处置,扩大事故后果。

  10. 涉外工程合规风险。海外项目未遵守当地法律,如劳工法、环保法,引发纠纷,面临法律制裁。

  11. 知识产权侵权。设计图纸或技术侵犯他人专利权,导致法律诉讼赔偿,增加项目成本。

  12. 社会稳定风险。征地拆迁补偿不公,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需额外投入维稳成本。

  13. 数据造假。篡改监测数据,掩盖工程质量或环境问题,欺骗监管部门,规避处罚。

  14. 卫生管控漏洞。工地卫生措施不到位,导致流行病扩散,被主管部门通报处罚,影响项目进展。

  15. 碳中和目标落空。高耗能项目未采取减排措施,碳排放超标,与双碳目标冲突,面临政策限制。

●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观点不代表内审网立场。部分图文源于网络,已标注作者信息,部分无法查明联系作者及首发来源,旨在促进行业交流共进,仅作互助学习之用,如不便分享,请联系删除。

● 转载内审网原创文章,亦请注明: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内审网(ID:neishenwang),并标识作者信息。审计报告 |案例 |方法-投稿:neishenwang@163.com



最新培训
>>
热门好书
>>
热门网课
>>
新书热榜
>>
热门文章
>>
蝉知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