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要提示

为确保您第一时间收到
最新审计行业大事、方法案例、报告模板等
请务必记得搜索或扫码关注公众号【内审网】

内审网公众号,ID:neishenwang
CIA考试经验分享:作为大四在校学生我是怎样一次性通过CIA三门考试的(2016.6机考版)
2016-10-10 09:03:10
dorice
  • 访问次数: 10
  • 注册日期: 2016-07-15
  • 最后登录: 2018-06-01
  • 当前积分: 153
考试成果:
        2016.6.2下午,上海,Part 1内部审计基础,通过;
        2016.6.13上午,杭州,Part 2内部审计实务,通过;
        2016.6.13下午,杭州,Part 3内部审计知识要素,通过。
        以上考试均为首次参加。
        本人背景和考试动机:
        上海某高校大四学生,校招时签约四大之一的风险相关部门,部门内部推荐的资格考试之一就是CIA考试,仗着自己毕业前时间比较充裕灵活、以及作为学生自诩学习能力比较强,就打算在毕业前参加三门考试,这样入职后就能省点精力。
        考试报名流程(以下日期为本人情况,仅供参考):
        2016.3.23自己在IIA网站完成注册,获得IIAID;2016.3.25获得中国IIA协会对于我的考试资格的批准;2016.3.30自己在考试提供商 Pearson Vue网站上完成注册,准备等待预约系统一开放就选择考点和时间;2016.4.22限于考位有限,才在Pearson Vue网站上完成三门考试的预约,而且后两门报在了外地杭州。
        备考资料、过程、心得:
        虽然产生打算考的想法是在三月底,但是预约成功是在4月底,距离第一门的时间只有一个月多一点,本身时间就很短,加之这个期间还有很多其他事情(具体情况会在最后一节总结),所以真正给到CIA备考的时间其实很短;三门考试的内容虽然相互之间多少有重叠,但是涵盖的信息量总体很大,尤其是第三门,它考察的是非常综合的各学科内容,比如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会计、法律、经济学、信息技术等等,不像前两门更专注于与内部审计相关的人、事、物、规,因此备考内容之艰巨当时也给我吓得够呛。硬着头皮上吧,不拼一把就直接放弃并不是自己的风格。我在某宝上买了中审网校的CIA考试书(1本大红书+每门考试各有1本类似教材的“应试指南”和“600题”,共计7本书)的影印版,都是中文版本,不过绝大多数内容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说实话,比较生硬、晦涩,加之一开始我完全不了解审计这门学科,所以初看书时整个人都懵掉了。所以怀着一颗“半绝望”的心情,我上网搜前人的经验贴。说实话,因为CIA考试在国内的普及度较低,所以经验贴实在有限,而且绝大多数还是14年及以前的纸质版、四门考试的阶段的旧帖,可借鉴度有限。说实话我挺失望的,不过其中有一点让我印象非常深刻,而且也是指导我整个备考阶段的精髓思想,尤其对理解前两门考试内容非常重要:“内部审计类似于‘万金油’的角色,无论是职责上、能力上、在公司的地位上。”这条精髓思想在此分享给各位读者,请深刻铭记和理解这句话,将非常有助于理解考试的内容,并且提高做题的准确度。把握住这条精髓思想之后,我继续硬着头皮开始看书。从大红书看起,大红书的作用只是IIA编制的“指导性用书”,理解比死记硬背更重要,而且对前两门考试的作用也更大;边看边勾画,以加强记忆,另外之后如果再需要看书的时候也比较容易直接找到重点。大红书过了一遍之后,开始看科一,基本上是看一章“应试指南”,就做一章对应的“600题”,科一过了一遍之后过科二。每科的“600题”最后都有2套模拟卷,可以留在稍晚些再做。正像我之前说过的,科一和科二的内容相关性很高,强烈建议前两科放在一起准备,如果时间不够,科三倒是可以稍微独立开来。初次做题的错误率嘛,直接告诉你吧,会很高啊!原因有三:1. 题目也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生硬晦涩、用词不准,不利于考生理解,即便是同一道英文题,也存在不同的翻译版本;2. 题目设计很灵活,除了直接考察概念以外,有很多是情景分析或者应用题,需要你记住、理解、正确应用概念,才可能做对;3. CIA考试是有一个大题库的,题目量非常大,其中一部分题考察的考生平时积累的知识、常识、以及灵活变通的分析力,与“应试指南”的知识点并不怎么直接对应。但是,我想说的是,第一遍做题的时候,受挫感强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没有受挫感的话,要么是大神,要么是没有思考过程就直接看了答案吧。答错了不怕,最重要的是看参考答案是怎么分析的,正确选项的理由是什么,你选的那个错误选项为什么不对,这个过程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请各位一定要把握住,因为这个过程才是让你迅速提升记忆、理解、应用的最关键步骤,尤其是备考前期。许多考生一上来就是刷题库,题库自然很重要,但是不要盲目贪量不思考,因为题库量大而且在持续更新,一般人不可能覆盖太多,否则投入的时间精力实在太大了,我们的最优结果是利用有限的时间精力去输出最大化效益。大概就是这样把科一科二过了一遍,头脑中也基本构建起了内部审计相关的整体框架。之后做了模拟卷练手,只是感受一下题量而已,正确率仅供参考,毕竟纸质版的这些资料内容比较陈旧,和实际考试各方面多少都有不同(不过也很重要哦)。总之,做题时的思考过程、订正答案时的重新思考过程才是最重要的。科一考试前,我完成了大红书和科一的知识点梳理(用电脑)和题目、把科二的内容基本都过了一遍,科三并没有时间都过一遍,大概只看了“应试指南”的一半章节,题目一道没做。整体上,科一的投入要更多,因为考题更多(125道),科二是100道,而且科一的知识点还是更琐碎一些,需要记忆的也更多。考前再争取回顾主要的知识点和错题,并且平稳心态。科一实际考试说实话让我全程闹心,因为真的好多不会的,连蒙带猜,时间也不是很充裕,毕竟第一门还没有经验,但是有一点好处在于,实际考试过程中,每道题都有英文原版的题干和选项,你要是觉得对中文的理解可能有偏差,那就一定要看看英文是怎么说的,英文能力也很重要。不管怎样,科一惊险地通过了,考完半小时之内,我的手都在微抖,惭愧呀。后面科三的备考过程基本同上,只是,因为科三内容覆盖面太广,需要记忆的内容更多,而且不同学科内容交织,因此越是知识面广、灵活分析能力强的人越容易轻松应对,像我这样的,也只能硬着头皮去看书、去记忆、去理解,再通过做题去加深和巩固。但是科三我说实话已做好了过不了的心理准备了,并不是说我放弃了备考,而是拼尽全力备考的同时进一步降低了自己的期望值:尽力就好,无愧于心就好。因为科三花费的时间比我预计的多得多,所以科二几乎没了时间,我能说基本全靠科一考试前的记忆了嘛,不过科二还是容易过的,实际考试的过程中感觉也比科一好一些,好一些罢了。下午科三考前,我还是利用中午短暂时间把科三“应试指南”翻了一遍,因为题目做得少,我觉得还是抓住主流知识点,争取以不变应万变吧。科三做得确实也是费劲的,但是,最后拿到成绩单的时候,当看到第三个“通过”时,我的心,是那么的放松、那么的喜悦,之前的一切投入以及那些牺牲掉的机会成本,都是值得的。
        小总结:
        CIA考试是兼顾备考投入以及个人积累的,实际上是对各方面综合能力的一种考察。尽管有题库,似乎一些网站上还有相关的培训资源,但是对于我一个穷学生而言,我始终希望达到投入与产出之间的一种平衡,因此没有花费除考试费和某宝纸质版资料费以外的其他费用(因为备考多吃的东西不算)。因为备考时间只有一个月多一点,而且,这期间我还同时完成了毕业论文的提交和答辩、以及CFA Level 1的备考和考试(备考期间和CIA同时,考试日期是6.4全天),这也是为什么这2个月左右的时间我过得异常“艰辛“的主要原因:时间紧、任务重,very demanding。但我说这些的最主要原因是想告诉大家,这两个月的“非人生活”是我进步最大的过程,不只是考试相关的知识体系的基本全面构建,自我的记忆、理解、分析、应用等能力得到提升,自控力和专注度得到巨大强化,时间和任务安排更为高效(这期间我基本每天固定傍晚3小时去健身房,锻炼何时都不能停,同时有利于换脑子、提升效率),最重要的是,这样的过程,让我的心态和心志都得到了非同寻常的锻炼,即使结果及其不确定、乃至自己都对结果不怀有过多的积极期待,没到最后时刻,我都不曾有一刻放弃过尝试、努力、拼搏,因为只有把握住了全部的过程,我才能面对不管是什么样的结果,都能从容淡定,才能真正有底气说出那四个字:无、愧、于、心。
        谨以此文献给各位读者、考生以及路还很长的自己,不拼尽全力,怎敢言无愧于心。

wechat个人订阅号(欢迎交流):ruyi9397

内审网整理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