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要提示

为确保您第一时间收到
最新审计行业大事、方法案例、报告模板等
请务必记得搜索或扫码关注公众号【内审网】

内审网公众号,ID:neishenwang

ofo押金挤兑危机:我为何在2017年12月31日退押?【一堂生动的风险教育课】

2018-12-20 23:19:00
Mr.内婶儿
原创
2428

关于ofo,实在有太多文章可写,因此,ofo在今年再次从另一个角度,无数次位居各家媒体的头条。而与两年前不同的是,再也未能见到以往的无限追捧和溢美之词。

-1-

回顾ofo小黄车的发展路径,可谓跌宕起伏、荡气回肠。

先看看ofo的融资记录:

2015年,在天使轮投资、Pre-A轮中,ofo获得共计1000万+融资;

2016年初,ofo共获2500万人民币的A轮融资;

2016年4月,获1000万A+轮融资;

2016年9月,获数千万美元B轮融资;

2016年9月,获数千万美元C1轮融资;

2016年10月,获1.3亿美元C轮融资;

2017年3月,获4.5亿美元D轮融资;

2017年4月,获数亿元D+轮融资(具体金额未披露);

2017年7月,获7亿美元+E轮融资;

2018年3月,获8.66亿美元E2-1轮融资;

在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内,ofo累计融资金额高达150亿元,投资人可谓是众星云集,如真格基金、经纬中国、金沙江创投、滴滴、DST、弘毅投资、阿里巴巴、蚂蚁金服。

看到此处,相信已不难理解ofo内部人员所描述的"投资人排队投资、钱太多不知该如何花"的感觉了。

-2-

初次正式关注ofo资金问题,大概是在2017年11月。也就是ofo获得E轮融资后的几个月,那个阶段,ofo的摊子已经铺得很大很大,可以判断那个时期的ofo,早已不再是刚刚取得A\B融资时的ofo,那个时期,ofo与摩拜的拼杀正如火如荼,战况胶着,而且,ofo早已习惯了大肆烧钱的节奏和feel。

2017年11月末,有媒体爆料,因市场扩张、成本高企,摩拜和ofo小黄车资金告紧,已开始挪用用户押金填补缺口,挪用总金额高达60亿元,自行车厂以及公关公司等供应商的付款也均已暂停。

该报道被大量媒体转载发布,而“挪用押金”这4个字,成功的吸引了我这名十多载混迹于审计行业的内审老兵。

不过很快,ofo官方针对此则报道进行了公开回复,当时的回复全文如下:

目前公司各项业务有序运转。ofo自创立之初就严格保障用户押金安全,并设置了便捷顺畅的退押金流程。目前,用户通过官方APP、客服电话等渠道均可顺利退还押金。此外,为了保障更好的用户体验,ofo已经在25个城市联合芝麻信用为用户提供免押金骑行服务。

从报道来看,有板有眼,看不出虚构杜撰痕迹,因此,在当时,我也立即想到自己99元押金的安全,但考虑到偶尔会用到ofo,而且基于上述报道和ofo官方的回复,个人经过分析,初步判断ofo用户的押金基本确定已被部分挪用,但挪用比例应该有限,而且目前,该报道并未导致挤兑风潮,所以,短时间内,不至于无法退出押金,我也就选择了持续关注,而暂不申请退押。

在后来的2017年12月,一方面,ofo和摩拜继续酣战,另一方面,关于ofo和摩拜合并的消息越来越多,毕竟无休止的烧钱不是长久之计,ofo和摩拜,谁都想干死对方或让对方认输出局,但从结果来看,谁都没能干死对方,没有尽头的烧钱,已经给投资人呈现了一个没有尽头和边际的黑洞,这时,投资人是最希望两家合并的。

而也就在2017年12月,关于ofo资金紧张及挪用押金的报道,也未曾停歇,时不时的见之于各类媒体。随着消息的密集程度提升、以及信息量的放大,我再次尝试着对自己的那笔99元“巨额”押金安全性,进行了风险评估,最终判断:经过这一年不断加码的扩张,无论是地域扩张,还是伴随而来的运维团队扩张,虽然也在不断新增融资,但各种报道已呈现出来一种迹象,那就是投资人继续投资的意愿已经严重消退、不再当年,而此时ofo的融资款可以断定已烧得差不多了,所以,是时候申请退押了,万一后期需要使用ofo,也可绑定芝麻信用。

于是,我在2017年最后一天,正式向ofo要回了属于自己的99元,还很清晰的记得,当时几乎是读秒到账。这一天,离我向ofo支付押金,大约9个半月。

-3-

就在这两天,朋友圈里正在上演一场挤兑风波,一场由ofo导演的押金挤兑风波,一场在个人预料之中的挤兑风波。

看着朋友们的一张张晒图,及配上的那些略带消遣、无奈、或是些许诙谐的文字,似乎能感受到这个冬日的阵阵冷风。

同时,各种ofo退押攻略,如假装外国人之类的开始充斥于网络,而线下也没闲着,全家出动前往ofo总部围堵等等各种方式,大家各显神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还有一部分ofo用户,看到如此盛况,内心已然放弃,因为,对于多数人而言,会认为,99元、199元并不值得自己如此耗费时间与精力,最终,他们无非是选择在1000万往后,再一次加上属于自己的“1”,这,在客观上,降低了ofo管理层的压力。

这个冬季的情况,与一年前相比,可谓发生巨变,我并没有暗自庆幸,庆幸自己在去年这个时候的分析和判断,以及最终决定退押,毕竟时至今日,对于ofo的绝大多数用户,99元、199元不至于能对各自生活造成多大影响。

但,我会继续思考,独立的去思考,类似ofo的事件,特别是互联网相关的此类事件,早已不是第一次发生,至少,最近在ofo同业,就已经上演过酷骑单车退押事件。但为何,相同的场景总是在一次次的重复上演呢?而且,总会有些人能有些预判、事先上岸,而有些人后知后觉、为时已晚。

个人认为,这才是值得我们深度思考的问题?

也许是从事审计职业的关系,对风险总会更加关注、也相对敏感。事实证明,ofo事件不是第一个类似事件,也可以预测,ofo事件断然不会是最后一个类似事件。ofo对每个用户来讲,涉及金额并不算大,但不排除,在未来的某一天,今天无法退押的ofo用户,还会面对其他类似的事件。

话说,这篇文章断断续续写了几天,第一天写到一半时,就收到了一则关于ofo创始人戴威发全员信《为欠的每一分钱负责,勇敢活下去》,全文如下:

各位ofo人:

大家好。相信无论你们是在总部还是在全国各个城市,这几天都经历着巨大的煎熬和压力,我与大家一样,在痛苦和绝望中坚持着。

由于从去年底到今年初没能够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正确的判断,公司今年一整年都背负着巨大的现金流压力。退还用户押金、支付供应商的欠款、维持公司的运营,1块钱要掰成3块钱花。

近半年来,来自现金流和媒体的压力,让我们力不从心,尤其是公司全力寻找融资而无果后,我无数次想过把运营资金全砍掉,用来退还部分用户押金和供应商欠款,甚至是解散公司、申请破产,这样大家就不用继续承担这么大的压力了。

但每当我产生这样念头的时候,我总能看到路上一个又一个用户,或许是骑着小黄车赶去上班、或许是推着小黄车乘放重物,再想到每天我们还依然为好几百万用户提供着服务,我告诉自己,也告诉每一位ofo人,活着才有希望,再大的压力我们也要扛着,再大的困难我们也要想办法克服。

非常非常感恩仍然坚持在公司的各位兄弟姐妹,我难以想象和体会你们在今年承受了多大的压力、克服了多大的困难。我没有机会和你们一一相识和了解,但我内心充满着感恩和骄傲,是大家用自己生命的热情和敬业在维持着单车的运营,为用户能多骑到一辆车、能多一天骑到车而拼命。

也同样感恩已经离职或是将要离职的各位同学,你们每一位都用自己的感情和力量撑起过ofo年轻却沉重的身躯,我没有机会和你们一一告别,但我内心充满信心,有一天你们定会归来,因为ofo的生命和血液里有大家的参与和存在。

最后,我希望每一位ofo人都能认同并坚定信念:不逃避,勇敢活下去,为我们欠着的每一分钱负责,为每一个支持过我们的用户负责!

让世界没有陌生的角落,ofo人永不放弃。

戴威

2018年12月19日

而等到第二天,又看到了关于ofo公司和创始人被采取限制消费措施的报道。全文如下: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对ofo运营主体东峡大通(北京)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和ofo创始人戴威采取限制消费措施。乘坐交通工具时,不得选择飞机、列车软卧、轮船二等以上舱位;不得乘坐G字头动车组列车全部座位、其他动车组列车一等以上座位;不得在星级以上宾馆、酒店、夜总会、高尔夫球场等场所进行高消费;不得租赁高档写字楼、宾馆、公寓等场所办公等九种消费行为。

可谓,又见公开信,又见事后发声,多么似曾相识的场景,多么熟悉的画面。这让我想到了去年冬天ofo对于挪用押金的官方回复,也让我想到乐视贾兄的慷慨激扬。

什么话是可信的呢?什么措施是有用的呢?

有多少辟谣最终自打其脸,让辟谣成为了谣言?

又有多少强制措施属于亡羊补牢?

毕竟,钱花完了,饭还得吃,再节省又能如何?

-4-

未来,定然要努力减少ofo、乐视等类似事件。

但,单单是依靠某些个人风险识别能力,是绝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全社会面临的问题。

而且,从个人所知而言,也不单单押金值得关注,长期限、大金额的预付款同样值得引起重视,美容院、健身房的年卡、教育培训机构所收取的学费、场租公寓金融化租金…哪一项不值得关注呢?又曾有多少此类机构关门大吉、卷款跑路?

这一切都对应着一个词:风险控制。

而且,应该是全社会的风险控制,至少,整个社会应该从3个维度,去应对和控制此类风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此类问题。

(1)政府部门控制风险。应该重视此类事件对社会稳定、信用体系造成的冲击,应该从法治的角度去着手解决问题。

具体来说,押金的法律权属和地位,应该得以明确并有具体的途径保护用户的押金安全,很多法律专业曾经表示,交易正常履行期间,押金的所有权并不属于企业,那么为了确保在交易正常结束时,企业有能力退还用户押金,采取强制措施对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巨额押金进行独立资金监管是非常必要的。

(2)企业内部控制风险。企业应该要找到合适的发展途径,企业的经营扩张,应该要有底线、有红线,而不能为了扩张不顾一切,要知道有些钱并不属于自己,不能随意触碰。

企业内部应该有独立有为的风险、合规建设团队,以对管理层某些可能的重大危险行为进行风险识别、应对。要知道,逾越底线、寅吃卯粮的结果很可能是让自己陷入绝境。

(3)社会个人控制风险。每一个普通社会个人,相对于企业来说,都是天然的弱势方,信息的不对称,资源的不对等,会让人很容易遭受种种欺诈、骗局。而且在遭受欺诈、骗局后,多数人还无力维权。

就社会个人而言,我们能做的更多的仅有的,也只能是提升自己识别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一方面,牢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克制欲望(特别是某些金融陷阱),另一方面,要相信世间种种传言,大多并非空穴来风,至少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多数起初难以置信的消息,最终都被证实确有其事。同时,对于特别及时的官方回复,所谓的公开信,一定要留个心眼,不要被官方所蒙蔽,最终吃亏上当。

最后,送小伙伴们一句话:世道复杂,人心难测,控制风险,且行且珍惜!

发表评论
评论通过审核后显示。
培训通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