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限次查阅·重要提示】

为确保您第一时间收到各类审计资源
并享受无限次查阅【内审网·海量干货】权限
请务必先搜索或扫码关注公众号【内审网】

内审网公众号,ID:neishenwang

内审考核,问题数量至上的7大恶果

2025-05-22 06:05:00
审总
原创
89

深层解码内审考核,问题数量至上的7大恶果

常有小伙伴吐槽,他们被要求量化审计工作考核指标,而,问题发现数量几乎都会作为关键指标纳入考核,有的是公司人力资源部门统一主导,有的则是内部审计部门自行设置。


这种看似直观的评价方式,实则暗含多重机制性缺陷,不仅扭曲了审计工作的本质价值,更可能对组织治理产生系统性、深层次的负面影响,甚至,出现了拆分问题、预留问题、故意延迟推进整改等奇怪的审计现象。以下7个常见的恶劣影响,小伙伴们务必警醒。


1.审计目标的异化,审计人员变成了问题狩猎者

当考核指标聚焦于问题数量时,审计工作的核心目标悄然异化。原本应通过系统性诊断识别潜在风险、提出建设性建议的审计职能,被简化为发现问题的单维任务。这种异化,导致审计人员陷入“问题狩猎”的思维定式,为完成指标,可能将审计资源过度投向易于发现问题的领域,而忽视对组织战略风险、新兴风险的研判。


某审计人员在交流中坦言:“在数量考核压力下,我们不得不放弃对数字化转型风险的深入研究,转而投入更多人力清查历史遗留的合规小问题。”这种目标错位直接削弱了审计的风险预警、价值创造功能,使组织暴露在系统性风险之中。


2.资源错配、短视、机会主义盛行,战略风险被边缘化

问题发现数量导向的审计考核机制,必然更容易引发资源配置的扭曲,导致审计人员短视、机会注意。审计资源势必会向低垂的果实集中,即那些程序简单、问题易发的领域,而涉及复杂交易、跨部门协作的战略性风险领域,则因投入不足被边缘化。某金融机构审计部复盘资源配置数据显示,在问题数量考核期,多半的审计工时用于信贷资产质量审查,而对衍生品交易、流动性风险等高风险领域的投入严重不足。这种资源配置的失衡,导致组织在面对黑天鹅事件时缺乏有效的风险缓冲机制。更值得警惕的是,资源错配会形成自我强化的恶性循环,问题发现越多,资源越向该领域集中,进一步加剧战略风险的累积。


3.审计质量的螺旋式下降,表面功夫愈演愈烈

问题数量考核压力导致审计焦虑,会直接冲击审计质量。在有限的项目期间内,为追求问题数量,审计程序可能被简化为模板化的表单核查,而忽视对业务逻辑、交易背景的深度分析。逐步固化为走过场式的审计模式,使审计工作沦为形式合规的机械手。更深层次的影响在于,长此以往,审计人员必然逐渐丧失对复杂风险剖析意识、判断能力,形成路径依赖,最终导致审计质量的不可逆损伤。


4.组织文化的隐性腐蚀,从价值共创到对立博弈

问题发现数量导向的考核模式,驱动审计人员穷尽各类数段完成指标,非常容易导致审计部门与业务部门陷入对立。


当审计被视为找茬,而非赋能之时,业务部门就会采取防御措施、抵触策略,比如,隐瞒信息、过度合规等,以规避问题暴露。某审计小伙伴吐槽,在考核压力下,他们不合理的高频次对某些领域开展审计,以凑够问题数量,其实已经严重影响了业务部门的正常工作,业务部门的抵触情绪越来越公开化,甚至出现防火防盗防审计的极端言论。这种对立,不仅牺牲了审计威信,导致审计阻力不断放大,更是对组织资源的极大浪费,甚至影响组织正常的发展节奏。


5.审计建议的空心化,玩文字游戏,甚至期待问题不被整改

在问题发现数量考核导向下,某些审计人员面临考核压力,会更愿意在审计建议中玩文字游戏,泛泛而谈。审计人员可能倾向于提出标准化、无针对性的建议,如“加强培训”“完善制度”等,而忽视对问题根源的深入剖析和可操作性方案的制定。


如此一来,某些问题更难以得到根本性的改观,那么,下一次,这个问题还能被发现,审计考核指标完成压力则得到缓解。要知道,这种空心化、含糊其辞、不痛不痒的建议不仅无法推动组织改进,更可能损害审计的权威性,使管理层逐渐忽视审计成果。


6.审计能力发展的畸形化,逐步沦为工具人

从现实场景分析,问题发现数量考核,很容易抑制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发展。当审计人员的晋升、薪酬与问题数量挂钩时,其可能更倾向于执行程序性工作,而忽视对数据分析、行业研究、战略思维等高阶能力的培养。这种畸形化的能力发展路径,可能导致审计团队逐渐丧失对复杂风险的应对能力,形成“工具人”困境。


7.审计公信力的瓦解崩塌

当审计报告年复一年的充斥着碎片化、重复性的问题时,其公信力将受到根本性质疑。管理层可能开始怀疑审计工作的价值,甚至绕过审计部启动外部调查。试想,当审计部门连续多年提到“XX制度不完善”“采购验收不到位”“固定资产盘点不及时”,老板们会作何感想?


这种公信力的崩塌,不仅损害了审计部门的地位,更可能破坏组织的内部控制体系,使审计工作陷入“报告-忽视-再报告”的恶性循环。


破局之道——价值导向,保驾护航!

审计,也是组织中的一份子,本质上讲,并没有特别之处。审计和各部门一样,都要为了组织这艘航船更安全、快速的朝目的地航行而发挥各自的能量,彰显共同的价值。


只有秉持价值导向的理念,才能尽可能的减少内耗,从而,更加重视重大风险预防,更加重视问题本源剖析,更加重视问题终极解决方案的探索和落地。在此理念指引下,我们可以更加明确审计在风险预警、流程优化、战略支持中的角色定位,对发现重大风险、推动制度变革等高价值成果赋予更高考核权重,同时考核审计建议采纳率、整改闭环率等过程指标。


要知道,内部审计本就是内部控制的关键一环,其本质就是组织的风险管理者和价值创造者。


内审,别总把自己默认为成本中心!


-END-


【转载提示】转载内审网原创文章,请在页面顶部注明: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内审网(ID:neishenwang),并标识作者信息。投稿邮箱:neishenwang@163.co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观点不代表内审网立场。部分图文源于网络,已标注作者信息,部分无法查明联系作者及首发来源,旨在促进行业交流共进,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如涉版权或不便分享,后台联系删除。

发表评论
评论通过审核后显示。
培训通知